2021-12-04点击量:617
教育与监护孩子虽是父母的权利,但并不意味着你可以随时随地、随心所欲地批评孩子。以下这4个时间父母不应该批评教育孩子。1、早上出门时一日之计在于晨,父母要帮助孩子怀着愉快的心情迎接新的一天的到来,温馨地与孩子道别,而不是让孩子从早上开始就受气。2、一起吃饭时很多父母平时抽不出时间陪孩子,只有吃饭时专心面对孩子,看到孩子有什么问题,或者突然想到孩子有什么问题,就开始教育孩子。这样会影响孩子的食欲,破坏本来宁静的家庭时光,让孩子觉得和父母吃饭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严重影响他的身心健康。3、父母脾气变坏时父母脾气已经很坏时,很容易一张嘴就骂人,结果伤了孩子,也损害了自己做父母的慈爱形象。此时,一定要平息怒气,等自己心平气和后再开口。4、发生直接冲突时孩子说好晚上8点回来,结果10点才回来。父母早已窝了一肚子火,这时如果开口,必然发生直接的冲突。倒不如把事情压后,等第二天再听孩子解释。而且,父母表现了宽容与大度,会让孩子自觉地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教育与批评孩子最好在家中。一家人可以在一周选择一个时间坐在一起,开诚布公地交流。父母可以借此机会提出对孩子的要求,孩子也可以对父母提出意见。在平等交流之后,孩子如果认识到错误,父母可以督促孩子自己制订出改正错误的计划表。孩子普遍自尊心很强,他对于自己写下的计划是会认真对待的。卓育英才青少年心理培训...
2021-11-30点击量:423
与其倚赖大人随心所欲的“批评指教”,青少年不如学会看懂自己的困境,并且通过独立思考,帮助自己变成真正的大人。如果我们身边的“大人”已经因为一辈子接受太多的僵化教条,像石头一样无法透过学习改变了,青少年要如何帮助自己变成不一样的“大人2.0”,身段柔软而充满适应性智慧,顺利滑翔进入未来的世界?青少年的困境层层相扣,每一个生命在从童年进入青少年阶段的时候,已经不可避免地被贴上了“乖”或是“坏”的标签。面对未知的成年人世界,“乖孩子”因为从小不知抵抗,已经丧失享受生命的活力;“坏孩子”则因为横冲直撞,被认定是“反社会”、“不受教”。但是无论“乖”还是“坏”,当社会的价值观不断改变,身边的父母跟长辈用过时的经验,不能起到有效引导的作用;从来没有自主学习经验的传统老师,无法解释为什么要学习,更无法帮助青少年用思考的方式学习。加上青少年从小被要求“听话”,没有养成主体性,内在缺乏自信,缺乏足够的关爱与引导,不知道如何充分表达自己,不懂如何使用社会资源,而陷入“摸着石头过河”的不安中。青少年不是谜样的生物,既不懒惰,也没有适应社会不良,只是思考僵化的“大人”没有学会看懂青少年的困境而已。别忘记青少年距离未来比大人更近,与其倚赖大人随心所欲的“批评指教”,青少年不如学会看懂自己的困境,并且通过独立思考,帮助自己变成真正的大人。困境一:面对“出社会”的不安为什么人不可以只长大成年,还要“出社会”?到底什么叫做“出社会”?为了找好工作,所以我应该要多读书,争取高学历吗?同一份工作,我应该要做一辈子吗?我未来应该要去上班当员工,还是应该创业当老板?我的未来,会在从小生长的故乡度过,还是会老死在遥远世界的另外一头?不愿意接受大环境的低薪,就表示我是抗压性不够高的草莓族吗?经营自媒体、代购、当直播主、运动员、电竞选手、到国外打工度假,这些算是真正的工作还是不务正业?人生活在社会群体中,工作提供了心理安定与经济稳定最基础的保障。但是现代社会的工作,往往工时过长、薪水过低、失业率高、贫富差距大,阶级歧视、学历通货膨胀而贬值、信息过多、价值不确定。当工作无法提供心理的安定和经济的稳定,青少年对未来的成年生活,怎么会有期待及兴趣呢?所以我们要教会自己学习用批判性思考的方法,抛下人云亦云的刻板印象,从头想清楚“人为什么要工作”的问题,来解除害怕“出社会”的魔咒,变成一个可以用价值来决定工作,而不是用工作来定义个人价值的大人。困境二:面对“关系”的不安我跟家人的关系好不好?我向往什么样的人际关系?我认为好的亲密关系应该是什么样的?这些“好”或是“不好”的认定标准,我知道是怎么来的吗?是我自己想的?是受到我的个人经验影响的?还是社会价值观帮我决定的?社会学家相信,失能家庭的孩子会盲目的向外寻求补偿,以“人际圈”证明自己,以“谈恋爱”找替代关系;经济匮乏的孩子则早熟,以社会化面具强迫自己老练,以“工作赚钱”为唯一价值。有没有想过我的价值观,可能是被我跟外界的关系形塑的?每一个人都无可避免的受到原生家庭的滋养,但是也都同时无可避免的受到原生家庭的伤害。在看过2018年获得金棕榈奖《小偷家族》以后,你认为世界上有任何一个家庭是完全健全的,或是完全失能的吗?你知道如何决定一个家庭是健全的,还是失能的吗?作为一个年轻人,知不知道如何看待自己的父母?如何看待长期缺席的亲子关系?如何看待家庭中的暴力、贫穷、冲突?更重要的是,如何判断父母在经营家庭的同时,是否知道他们自己在做什么?与其将责任一股脑归咎于外在的关系,我们更应该学会如何向内看清懂“我”和“自己”,透过厘清我与世界的关系,取得对人生的“自主权”。困境三:面对“身心”的不安青少年到了青春期为什么会叛逆?叛逆是一件不好的事情吗?不叛逆、乖乖听话真的比较好吗?一个从来没有叛逆过的人,能够长大吗?就像成鸟跟雏鸟之间有亚成鸟的阶段,青春期是人类从童年到成年期的过渡,无论在体格、性征、内分泌及心理等方面都发生巨大变化,组织器官由稚嫩走向成熟,能力和力量从不足趋向健全和强壮,认知信念及世界观也趋向固定。身体跟精神的成熟,怎么样才算是同步?社会以为青少年准备好成年社会,只需要学校的“知识教育”,但是为了让精神成熟,我们有没有接受同样重要的“思考训练”跟“情绪教育”?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不同的社会如何帮助青少年的精神成熟?我们知不知道如何在学校、社会没有教的情况下,帮助自己得到“思考训练”跟“情绪教育”?困境四:面对“心灵”的不安心理学家所说的“自我认同”(self-identity),是在寻找我跟别人不一样的地方,证明我的特别,还是在寻找跟我一样的人,让我有所归属?如果不知道自己是在“求异”还是“求同”,就会面临所谓自我认同及生涯定位的危机:生活无法顺利平静、关系无法稳定、身体无法维持健康、精神呈现匮乏。不幸的是,我们身边许多人,即使外表成功、受人尊敬,但是终其一生也没有办法认同自己。这是为什么我们时常会在新闻中看到功成名就的富人、荧光幕前光鲜亮丽的艺人抑郁而死,甚至走上自杀之路。许多年轻人,也透过割腕、飙车、吸毒、沈醉于物质和性欲,以兴奋、痛苦感受活着。我要如何才能避免成为这样的人?请保持对未来的希望,找回自己!顺利渡过青春期这个终极问题。透过理性思辨,帮助自己梳理出我活在世界上的意义,心灵就有了一个安稳的家。专属课程顾问整理发布,欢迎关注培训无忧网频道或添加老师微信:15033336050。...
2021-11-30点击量:422
一般女孩在10岁前后、男孩在12岁前后,就会进入青春期。这个时候的亲子关系往往会进入新的阶段。那些懂得放手、保持自我成长的父母,会更容易和青春期的孩子打成一片,而那些控制欲强、一直停留在原地的父母,更容易与孩子发生冲突。所以,在孩子长大之前,所有父母都有必要了解一下,不远的将来,你将面对一个怎样的孩子?又该如何应对呢?01从生活入手去改变青春期孩子由于生理上的急剧变化,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反应,大部分是自我意识觉醒的表现形式。他们试图冲破约束和管教是正常的,甚至犯一些错误也是成长需要付出的代价。对于青春期的孩子,生活上父母注意让孩子独立,充分挖掘孩子的自理能力,让孩子养成处理自己生活琐事的习惯,否则事事代劳,反而会与他自我意识的觉醒增强相矛盾。其次从权威的影响向客观的分析、引导过渡,因为社会的迅猛发展,父母常常一开口就显得很外行,权威性渐渐丢失。要避免指令式的“教育”,孩子在遇到困难、问题和挫折之后,只是需要来自父母的客观分析和引导,而且,这种分析和引导还应该是朋友式的。再次,要耐心持久地与孩子一起做他喜欢的事,接近孩子、发现优点、给予鼓励,并学会“示弱”,为孩子创造超越家长的机会,凡是孩子做得好的地方(不局限学习方面),都要夸赞。注意万不可只重视学习,再加上许多父母付出了很多,对孩子的要求顺势拔高,出现比较持续和严重的不满情绪,影响与孩子的一切交流。02让孩子学会承担责任处在青春期的孩子有了对事物的自我辨知能力,做父母的如果没有注意到孩子的变化,而是一味地像以往一样,牵着孩子按自己设计的路线走,自然就会引起孩子不满,甚至有意跟家长对着干。要与孩子融洽相处,父母就得正确认识孩子,让孩子学会承担责任。孩子小时候对事物的认知性不强,这就需要父母的提醒与帮助。孩子渐渐长大,父母习惯了孩子对自己的依赖,忽略了孩子成长,依然对孩子指手画脚,当然会让孩子厌烦。所以家长要让孩子学会承担责任,尤其是处在青春期的孩子。03家长要会索取“爱”不少家长在“爱”的问题上,只尽“给予”的义务,不讲“索取”。如此一来,日久天长会在孩子心中形成这样一个概念——父母的爱是应该的。因此,要向孩子索爱,让孩子学会感恩。一般家长对孩子的要求太低,如果孩子在饭桌上给自己夹菜就会感动万分,其实家长可以向孩子要求更多,聪明的家长不妨撒娇,要让孩子觉得家长的不容易。当然可以向孩子多要求一点,孩子自然也会多回报一些。04不要开口就下“命令”青春期的孩子特别敏感,所以父母不要开口就是下命令,“你应该……”“你不能……”如此一来,在孩子心里,你只是一个领导。其实,青春期的孩子渴望被当成大人,要让他感觉受到了尊重。05改变孩子的不良行为要想改变孩子的不良行为,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其实更关键的是家长的观念一定要改变,亲子间的关系模式是互动的,互相作用的。这好比我们对待朋友,你对他和气,对方一定没理由对你不和气,你对他尊重,对方没理由不尊重你。亲子间关系也一样,请从高低式(父母高位,孩子低位,父母强势,孩子弱势)的教育模式换为平等式(把孩子当朋友对待)的教育模式试试,这样会比现在更好,会有所改善。总之,在青春期孩子寻求自主性的过程中,冲突和权力斗争几乎是不可避免的。然而,大多数孩子和父母能够解决好这些分歧,在维持彼此间积极情感的同时,重新调整与父母间的关系,使之变得更为平等。而那些特别叛逆的孩子背后,往往都有一个原地踏步、不肯成长的父母。所以,无论孩子处于哪个年龄段,父母保持自我的觉察和成长都至关重要,毕竟生活没有彩排,也不可能重来。专属课程顾问整理发布,欢迎关注培训无忧网频道或添加老师微信:15033336050。...
2021-11-30点击量:325
父母往往会忽略孩子是一个独立个体,也需要被尊重。如果这时持续用高压的管教对待孩子,可能会换来极大的反弹。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在家暴防治领域工作的关系,有时听到住家隔壁情侣沟通的声音拔高起来,就会猜疑他们是不是发生争执?当同事谈论自己和正值青少年的子女相处的困难时,就会不由得想到他们的相处模式是否带有情绪勒索的成份?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变得如此复杂?“关系”这件事变得这么纠结?辅导老师、成长期青少年与父母间的三角关系著名心理学家Erikson曾在他的社会心理发展阶段理论当中提到,青少年时期的孩子正处于发展“自我认同”与“角色混淆”的任务阶段,伴随着自我意识的逐渐提升,防卫心和防卫机转也逐渐多元。那一次,我透过同理与支持,让孩子知道我站在他这一边;同时我也让孩子的父母知道,如果他们只期望孩子马上变乖、变听话,辅导老师的介入绝对是无法满足他们的。在这样一来一往的服务过程中,辅导老师除了要让孩子看见自己本身的剧烈情绪和行为状况,讨论情绪处理和行为的替代措施,也试着引导孩子找到自己内在生命经验中造成剧烈情绪和行为的源头;另外,在与父母工作的一端,则是不厌其烦的告知与协调,让父母知道孩子正值成长期的身心紊乱,以及目睹家庭暴力后,随之而来的情绪或可能发生的行为模仿。当时,我常觉得自己卡在青少年与家长的“三角关系”中。毕竟辅导老师无法随时陪在青少年身边,他们和原生家庭相处互动的频率,远远大于辅导老师提供的服务频率和影响力。特别是还在学的青少年尚未自立,需要经济支持,当他们与父母发生冲突时,把握生活基本物资一方的父母往往会藉此要求青少年妥协,而青少年则可能以辅导老师曾说过的话,来堵住父母那些令孩子烦躁的话语。这样的状况也曾发生在我的原生家庭。初、高中时期,我和相差一岁的弟弟课业成绩差距逐渐拉大。相当看重学习成绩的妈妈,自然对弟弟的状况很有意见,而他们之间的冲突也越来越激烈,从生活作息、言语威吓、冷战,甚至到不给生活费等,许多吵架型态都曾在我眼前出现。偶尔我还会被妈妈拉去“教育”弟弟要听话,只因为妈妈认为哥哥可以做到、听话,所以弟弟也应当可以。过去的我确实很常依着妈妈的话,在弟弟和她之间斡旋,也因此我和弟弟的关系越来越差。直到自己上了大学、念了社会工作学系后,读了关于青少年发展及家庭社会工作的理论,才明白到当时是因为母亲和弟弟间的冲突升高,所以母亲需要把我拉进去,成为冲淡他们冲突的沟通者。但当时也还是青少年的我并不知该如何处理,所以形成这样三角关系的困境。在和弟弟分享我对那段时期的理解后,我们兄弟间才逐渐修复对彼此的信赖。但也或许真正修复的原因是我们都长大了,各自有各自的想法,原本成为冲突点的学习成绩,也早已成为鸡毛蒜皮的过往小事。或许从某个角度来说,当时的我也是目睹家庭暴力!只是我目睹的不是身体暴力,而是妈妈和弟弟之间的精神暴力。回想这段经历,也发现自己和弟弟身上有一些共同特质,像是自信心不足、避免和别人说自己家里的事,甚至无法觉察自我情绪,这些对我们现在的工作和生活或多或少都有影响。我们不太习惯分享自己,与人相处之间有段距离,也可能因为自信心的不足,所以会更加努力想要证明自己。数位时代,亲子间更须尊重与理解对于亲子关系,心理学大师阿德勒曾说过:“不可以斥责,也不可以称赞;要客体分离,并如实看待对方本来的样子。”这段话的意思是,父母们常为了怕孩子吃苦或期望孩子能更好,忍不住想去插手帮忙,但可能让孩子变得什么都不做,或让孩子感受到不被信任。父母可能会觉得“我是为你好”,但他们常忘记的是,孩子已经长大了!继续用孩子年幼时的指导模式,没有意识到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已经开始有自己的想法,可以产生自己的观点,也忽略了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需要被尊重。如果这时候持续用高压的管教对待孩子,可能会换来的是极大的反弹。另一种常见的状况是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3C产品除了让家人之间沟通形式转变,也可能因此成为一种关系间的紧密束缚。曾有一位和母亲关系紧张的青少年,每到放学时间就会接到母亲打来的电话,要确认他放学后要去哪?是否回家吃饭?夸张时会被夺命连环call、要求他赶紧回家,甚至透过手机定位去追踪青少年的位置,直接前往堵人。我能理解父母对孩子交友、学习和成长的担心,但或许可以试着让3C产品成为和孩子建立良好沟通的媒介,而不是一个紧迫盯人的工具。情感教育、亲子教育或亲子关系的书籍、课程,为什么一直会在台面上被讨论,因为大家也都是第一次当父母,能参考的经验也是从自己的父母教导而来;如果我们要避免让不佳的亲子互动的循环延续下去,也许多给自己几次的生命经验回顾,并和朋友讨论是好的方式。每个父母也都曾当过青少年,或许可以回想自己当时和父母相处的情形,难道当时他们的每一句话,你都能照单全收?那些曾经的冲突,能否不再被复制到自己和孩子的关系中?孩子与父母、父母与孩子,如果能回到人、相互尊重、同理的本位,或许就能找到和谐的相处之道。本文由培训无忧网青少年心理培训频道或添加老师微信:15033336050。...
2021-11-30点击量:320
进入青春期,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方向对了,就可以处处事半功倍;如果出了问题,真的会让人追悔莫及!面对青春期的孩子,家长因怕孩子出现叛逆心理,有的家长就一味地迁就,什么都听从孩子的,而不坚持家长自己正确的观点,这种溺爱方式反而会害了孩子;有的家长却是用打骂方式对待孩子,这两种方式都对孩子的成长不利。对于青春期的孩子,父母成功进行家庭教育,需要教给孩子以下四件事。一、做到自主假如孩子没有主见,就永远不能成功,只能跟着别人的想法走,只能任凭环境的摆布,无论人家的想法是对是错,无论环境是否适合他。这是一件很可悲的事情。但是,孩子的自主性很容易被破坏,父母都喜欢孩子按照自己的设想去发展,都害怕“管不住”孩子。孩子天生具有很强的主动性,什么都想试一试,什么都想尝一尝,新鲜的事物、刺激的感觉让他们乐此不疲。为什么许多孩子那么木讷和被动呢?究其原因是在很小的时候,大人禁止的东西太多,管制的太严厉,让孩子不敢去尝试。二、寻找开心一个人首先要开心,如果连开心都做不到,那什么也谈不上了。没有谁愿意不开心,为什么还有太多的人拥有很好的生活依然不开心呢?其实,开心与否更多时候不是与事情有关而是与人的心境有关。不为一些不好的事情耿耿于怀,而能够迅速地从委屈、伤痛中恢复,不为过去所累,不为未来而忧,活在当下,不为过多的欲望所累,能够自我悦纳、自得其乐。父母需要对孩子要慈爱有加,让孩子在情感上有足够的温暖和归属感;要求孩子时要严格却不能过于严厉;当孩子受了委屈、挫折、冷落的时候,要引导孩子乐观通达,让孩子感到如果用好的心态面对现实,现实就不会那么糟糕。三、学会放松人在放松的状态中,思维是开放而且活跃的,而在紧张中是封闭而僵化的,就好比在台上演讲,放松让人侃侃而谈,而紧张让人结结巴巴。网络时代,有多少孩子无法控制自己对游戏的热爱,有多少家长为了让孩子拥有好的成绩,逼着孩子报各种学习班,最后却发现效果也并没有那么理想。其实,只要孩子有梦想、有追求,明白人生的意义,他们就会发自内心地重视学习,努力提高成绩。只要孩子学会放松,学习成绩提高并没有那么困难。家长需要告诉孩子的是放松不是放纵,放松是换一种方式来来成长和学习。在开心中放松,在游戏中成长,通过游戏开心放松开心成长;通过与更优秀的同学成为好朋友,确立人生的目标,坚定地朝自己的梦想而努力,发自内心充满动力去提高成绩。四、敢于专注家长要从小培养孩子的专注能力。创造和利用各种各样的刺激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孩子一旦沉迷于某件事情,就尽可能的不要去打扰。孩子的专注状态一贯的被破坏,他的专注能力就会受到损害,这将是终生的损失。有些青春期的孩子,做事情容易三心二意,甚至边玩边干,这是最没有效率的。父母需要让孩子明白,做事要专心,要一件一件地做,不可一心二用。一个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决定于是否能在上课时专注地听课。注意力集中并能持久专注的学生,对老师上课授予的知识转化率就特别高,而注意力分散的孩子,课堂效率则每况愈下。最后这种注意力差距的积累,导致了学生学习成绩的差距。家长要多关注青春期孩子的情绪变化,关注孩子成长中的点滴,及时发现孩子出现的问题,及时给予帮助!本文由培训无忧网青少年心理培训频道或添加老师微信:15033336050。...
2021-11-30点击量:344
曾听过这样一句话:每个人都能成为父母,但却不是每个人都能胜任这一职位。我们总是能挑出孩子各种问题,却很少意识到,其实这些问题大部分都源自父母。育儿专家李玫瑾曾说:“现在很多家长该管孩子的时候不管,不该管的时候却使劲管。”有的父母在教育上总是拎不清轻重,该管的不管,该放手的时候却总是不依不饶,这样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父母只有做好“三不惯两不管”,孩子才能够少走弯路,越来越有出息。“不尊重人”不惯不知道你家孩子是否也有这种现象:在生气的时候,孩子就会脏话连篇;长辈来家做客,孩子不仅不打招呼,反而直呼其名;老师批评孩子没有按时完成作业,孩子却敢当面顶撞老师;孩子非常霸道,不懂尊老爱幼,对弟弟妹妹也是毫不客气;当父母发现孩子有对人不尊重的行为时,必须及时纠正,对孩子进行严肃地批评教育,使孩子改正。如果父母对孩子的管教过于松懈,看到错误的行为只是一笑而过,孩子可能会形成许多不良习惯,危害终身。在孩子不懂尊重人的时候,家长可以用三字真言:“清、示、样”的方法引导孩子有礼貌。清:清晰的语言。就是提前用清晰的语言提前告诉孩子,等会会遇见什么人,要怎么说,怎么做。示:正确的示范。家长要掌握正确规范的礼仪,才能不做出错误的示范。样:榜样的力量。孩子是父母的倒影,家长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首先要成为那样的人,给孩子做榜样。哲学家托马斯·卡莱尔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礼貌比法律更强有力。没礼貌会直接影响孩子的人际关系,会让身边的人对他产生厌恶之情,越来越疏远。礼貌是一个人最好的通行证。“好吃懒做”不惯很多家长还没意识到“教孩子独立”有多重要,还在以爱之名为孩子包办一切。甚至还傻傻地说“别的不用管,你好好学习就行了”,还以为“孩子长大自然就独立了”。殊不知,父母太过溺爱,孩子必遭反噬。父母会在无形中把孩子培养了一个“生活不能自理”的“巨婴”。“巨婴”们不懂感恩,漠视规则,更无法自力更生。曾看过一部名为《世界再大大不过一碗番茄炒蛋》的视频。视频中,有一位叫伊恩的中国留学生,因为朋友聚餐,需要每人做一道家乡特色菜。伊恩便选择了最简单也最基础的番茄炒蛋。但即使是如此简单的菜,伊恩还是不知道该先放番茄还是先放鸡蛋。于是,他拿起手机向远在大洋彼岸的父母求助。为了教会笨拙的儿子做番茄炒蛋,爸妈凌晨4点从被窝里爬起来,录视频直播教学。妈妈一边炒菜一边口述步骤,爸爸则负责录视频发消息。经历千辛万苦,这道菜终于完成了。这则视频感动了万千网友“想到了自己的爸妈,好想哭呀!”但我看到的却不是感动,而是“巨婴”。一个成年人,竟然连最简单的番茄炒蛋都不会做,遇到问题了不懂得自己上网搜索解决,只会一味地找妈妈,哪怕是凌晨,这不是巨婴是什么?孩子做家务的能力强,那么他的生活能力自然而然也高,他独立生活的能力就强。孩子最终会离开父母独自生活,自理能力是孩子最基本的生存需要。不能养成孩子坐享其成的习惯,懒惰只能让孩子一事无成。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简单八个字,是父母对孩子最大的负责。“撒泼耍赖”不惯如果孩子任性的”撒泼耍赖”,父母绝对不能惯着,要知道孩子是很会蹬鼻子上脸的。如果父母任由孩子发展下去,孩子只会越来越霸道,越来越无理取闹,甚至还会被别人贴上”没教养“的标签。很多熊孩子就是被这样惯坏的,而且在孩子小时不管教,长大后你再想管就很难了。当爸爸妈妈对孩子的任性要求,坚持原则态度坚决时,爷爷奶奶一般会出来帮孩子说话。这时父母一定要坚持住自己的原则,说服老人,跟你们坚持一个立场,或者不插手。否则,孩子就学会了“钻空子”,这对家庭教育是百害而无一利的。父母要从小就给孩子建立规则意识,让孩子明白一些事情的底线。这样当孩子在做事情或者是淘气的时候就会有边界感,而不会随着自己的性子来,知道什么事情是能做,什么事情是不能做。能承受的困难不要管没有谁的人生是一帆风顺的,成长路上肯定会有大大小小的挫折,而有挫折不怕,怕的是孩子遇到挫折之后无法应对。对于小困难、小挫折,应该交给孩子自己解决,这样才能培养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现在你总帮孩子解决了问题,一旦未来孩子遇到困难就会依赖父母,无法自己完成。李玫瑾教授曾经分享过这样一个案例:有一个12岁的孩子,平时骄横任性,不听家长的话。偶然一次被母亲在一件小事上责骂几句后,因为无法接受,竟然纵身一跃跳楼自杀了。小小年纪做出这样疯狂的举动,让人既可惜又可叹。如果孩子承受能力太差,就会变得非常玻璃心,经受一点点挫折和打击就会一蹶不振,甚至做出不可挽救的后果。一个人面对挫折、面对负面情绪,能调整得越快,这个人成功的可能性越大。所以,挫折教育很重要,家长应该做一个引路人,让孩子成长,让他变成一个有责任、坚强的人。能独立的事不要管弗兰克·克拉克曾说:“家长可以传授给孩子的最重要的一课是,如何离开父母独立生存。”父母都希望养出一个独立自主的孩子,但是在孩子独立之路上,父母往往是最大阻碍。每个人都有惰性,特别是孩子。他若是一直在父母的庇护下,风吹不着、雨淋不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绝对不会自己独立的。当孩子承受的困难是孩子能够接受的程度时,父母不要管。越早学会独立成长,对孩子的将来是越有利的。千万不要看孩子,其实,他们也有自有自己的个性和想法,通过学习就有能力完成任务。父母要学会放手,不能过度控制和溺爱孩子。你无法保护孩子一辈子,那就在自己还能庇护孩子的时候,让孩子独立去面对一些事情吧。别不把孩子的首次“独立”当回事,父母的鼓励与赞扬可以让孩子有动力和信心继续挑战其它。孩子在自己做事情的时候,家长不要在一旁指手画脚,批评孩子做的不好,只要孩子愿意动手,就要给予赞美和鼓励。在孩子第一次独立完成一件事的时候,家长们应该及时发现并且夸夸孩子。要记住,孩子是独立个体,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最需要的是指引而不是包办。有句家庭教育格言,非常有道理:“教育孩子需要一种绵力,要顺应孩子的感觉与节奏,错误的教育方向与方式,孩子会把你撞飞。”教育孩子是一门大学问,家长们要记住,爱孩子就是帮助孩子成为更好的人,而不是任由孩子自由发展下去。没有播种,何来收获;没有辛苦,何来成功;没有磨难,何来荣耀;没有挫折,何来辉煌。该管的时候就去管,不该管的时候就该放手吧!本文由培训无忧网青少年心理培训频道或添加老师微信:15033336050。...
2021-11-29点击量:1184
常见的青春期八大危机:1、沉迷电子产品网络社交复杂,影响身心健康,对现实生活失去兴趣,影响家庭关系2、叛逆不听话不够痛家庭冷若冰霜,影响亲子关系,人际关系,影响家庭关系3、学习不主动,成绩不理想成绩不理想,梦想失之交臂,未来很谜茫,影响个人斗志4、内向不自信错失机会,情绪抑郁,对生活失去热情,影响人际关系5、人际交往能力差孤独不自信,自闭没朋友,社交能力差,影响个人斗志6、畏难没恒心畏难易放弃,没毅力,不坚持,影响个人斗志7、早恋情感迷失,易受伤害,影响个人发展,影响婚恋观8、家庭教育观念分歧家庭关系不和谐,易形成矛盾型心理,影响亲密关系青春不留遗憾,赶走迷惘。梦想就在前方,拥抱希望。青春的印记,未来的底气。青春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专属课程顾问整理发布,欢迎关注培训无忧网频道或添加老师微信:15033336050。...
2021-11-30点击量:307
看看下面这些关于安全感的问题,你家孩子有几项符合的:孩子在家是个小霸王,出门却胆小黏人,去幼儿园上学就会大哭,孩子从不愿意自己一个人呆着,必须有人陪在身边,睡觉的时候手里必须抱着毛绒玩具……安全感这东西,我们常听说,只是要描述出来又抽象模糊,但它对孩子来说,又极其重要。有个网友有一个绝妙的比喻:孩子的安全感,就像家的钥匙,不是时时刻刻都得呆在家里,但是有了钥匙,在外面玩就安心,知道随时可以回去。可是很多妈妈对安全感的误解太大:要么就认为“出生就锻炼独立性”要么就认为“安全感就是寸步不离、有求必应”。要知道,一个孩子从小就没有培养起健全、足够的安全感,那么成年后心理上的缺陷将可能无法完全修复。社交恐惧,不敢与人接触和沟通,严重缺乏自信心,任缺失,对家人、伴侣缺乏信任感……孩子的安全感主要源自父母,尤其是妈妈的爱,这爱是持续的、稳定的、合理的爱,这样,孩子在才能成长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本文由培训无忧网卓育英才频道或添加老师微信:15033336050。...
2021-11-27点击量:331
给孩子表达意愿的机会很多家长习惯于事事为孩子做出决定,而很少征求孩子的意见。其实孩子有他自己的想法,家长在任何时候都要注意让孩子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给他自主思考的机会。例如,带孩子去超市购物,可以问他想买什么;带孩子出门,可以问他想乘坐什么交通工具,全家去旅行,可以问他觉得需要准备些什么东西……用启发式的话语代替命令家长不妨将命令式语气改为启发式语气,如“这件事怎样做更好呢”、“你是否该去做……了”,这种表达方式会让孩子感觉到爸妈对自己的尊重,从而引导孩子独立思考,按自己的意志主动处理好事情。耐心倾听孩子讲话父母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注意:1静听孩子的“唠叨”很多孩子喜欢唠唠叨叨地讲他见到的一些人或事,家长千万不要嫌啰嗦和麻烦,因为这种“唠叨”恰好是孩子自主意识的最早体现,他是试图向成人表达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家长不仅要静听孩子的“唠叨”,更要鼓励孩子多“唠叨”。2勿抢孩子的“话头”有时,家长会觉得孩子讲话的语句、用词不够成熟,喜欢抢过孩子的“话头”来说,这样做无疑是剥夺了孩子说话的机会,同时也会让孩子对以后的表达失去信心。因此,在孩子想说话的时候,即使辞不达意,家长也应该让他用自己的语言把意思表达出来,而不能抢做孩子的“代言人”。3聆听孩子的“辩解”当孩子为自己所做的事与家长争辩时,家长千万不要斥责孩子“顶嘴”,要给他充分的辩解机会;当孩子与他人争吵时,家长也不需要立即去调解纠纷,可以在旁聆听和观察,看他说话是否有条有理。这对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大有益处。让孩子自主选择家长对孩子自主选择的尊重,可以随时随地体现在最简单的日常生活中:1吃的自主当孩子能力所及时,在不影响饮食均衡的情况下,家长可以让孩子自己选择吃什么。例如在饭后吃水果时,家长不必强迫孩子今天吃苹果,明天吃香蕉,而让孩子自己挑选。2穿的自主家长带孩子外出玩耍时,对于穿什么衣服,可以多给孩子一些选择的余地,在保证安全、健康的前提下,让孩子自己决定,切忌随自己喜好而不顾孩子的感受。3玩的自主不少孩子在玩游戏时,并不想让成人教给他们游戏规则,更愿意自己决定游戏的方式,并体验其中的乐趣。家长可让孩子自己选择玩具和玩的方法,这样做可以极大满足孩子的自主意识,帮助他成为一个有主见的人。培养孩子的主见,就是让孩子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孩子最终要学会自己做决定,作为父母要在他年幼时抓住每个机会,教他如何做出好的决定,帮孩子建立内心的准则,引导他成为更有能力、更负责任的人,这才是家长们最重要的任务。专属课程顾问整理发布,欢迎关注培训无忧网频道或添加老师微信:15033336050。...
2021-11-27点击量:216
很多父母往往太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却忘记和孩子保持良好的关系。1、亲密关系永远比你说的话重要如今的父母往往有一个误区,就是太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却忘记和孩子保持良好的关系。其实,在保持良好关系基础上的教育才有意义,才容易收到效果。我主张“关系大于教育,关系先于教育”,如果发现孩子有问题,先改善亲子关系。改善关系不是去讨好孩子、一味地认同他,而是要把孩子需要解决的问题和父母与孩子的亲密关系分开,比如学习和亲密关系是两回事,不要说“你不好好学习就不是我的儿子”。要知道,孩子身上的很多问题表达的都是对父母的愤怒。孩子对父母和自己的亲密关系不满意,所以会逆反,比如父母要他好好读书,越说他越不读。只有和孩子结成彼此非常信赖的共情关系,父母的引导才会顺利地实现。父母和孩子的亲密关系是条隐蔽的信息链,虽是潜在的,却是重要的。比如在公司和老板说话,表面上是在和老板汇报相应工作,实际上你在内心是在期待老板对你的态度、对你关注的方式。亲子教育也是如此,亲密关系远比你说的话重要。2、不要强烈的在乎细节对错很多父母强烈希望自己的孩子像某些文化标签下的“好孩子”,但事实上,一味盲从榜样的方法会带来很大的麻烦。很多生活细节上的观念没有绝对化的对错之分,不要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灌输给他这样的观念:世界上只有一种东西是对的,其他的都是错的,否则孩子长大之后会非常痛苦。他会给自己找麻烦,甚至在心理上跟社会过不去,因为他在大脑里面僵硬地认为只有一种东西是正确的。他不会尊重少数人以及处于弱势的文化,一旦自己成为少数人就会非常恐慌。文化对人内心的构建力量是非常强大的。父母应该引导孩子不要非常强烈地在乎细节上的对和错,因为对错往往是相对的。对于孩子做的事情,父母也不要总用对错来分析。孩子的年龄和心智有其年龄段的特点,不要过分强调一致性,不要和别的孩子硬性地比较,而要鼓励自己的孩子成为他希望成为的那种人——“虽然和高考状元不同,但妈妈认为你同样是可爱的”,这是在打好孩子的心理基础。3、抽象的道理对孩子是强大压力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不在于内容的对错,而在于教育方式是否正确,在于教育行为对孩子是否有效。有些父母教育起孩子可谓天衣无缝、头头是道,可孩子就是不买账;有些父母对孩子没有讲什么道理,甚至根本就不讲道理,可孩子相信他们。其关键就是做父母的是将“有效”放在第一位,还是将“正确”放在第一位;是将“情”放在第一位,还是将“理”放在第一位。家庭是应该讲“情”而不是讲“理”的地方,特别是对于正处在青春逆反期孩子的教育。我主张不要用非常正确的道理去教育孩子。这些抽象的东西往往是非常绝对化的,对于孩子的影响,心理学认为是一种强大的压力。成年人判断生活细节事件是对是错,远比孩子要宽松,因为我们会首先判断是有效还是无效。教育也要追求“有效性”,而不是片面追求“大道理”。所谓“大道理”,孩子往往达不到,因为在现实生活里有很多不可控的因素。4、看起来很傻的错误是孩子成长的资源允许孩子犯每个年龄可以犯的错误,这是我在临床中慢慢总结出来的,犯这种错误的结果往往是好的。那些看起来很傻的错误是孩子成长的资源,而不是障碍。只有父母认为是障碍,它才会成为障碍,因为你的沟通方式、言语会把它真正地演变为一个大障碍。家长担心、害怕孩子犯错误,其实是被自己的想象吓到了。痛苦是重要的。孩子没有经历过痛苦,就容易被痛苦打倒,经历了才能学会管理和释放情绪。父母过度的保护倾向以及犯错之后代替承担的倾向,非但没有效果,反而会把问题搞得更复杂。孩子不可能一出生就是听话的孩子。如果他长大以后很多体验都没有尝试到,有一些该犯的错误没有犯过,也没有经历过挫败,这样的孩子实际上是没有能力的。孩子知道父母说得对,但无意识中还要做一些看起来有点儿不对的事情。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孩子的成长需要这些东西,这些东西对他就像养分一样。比如说因为做了某件事情被老师罚站,孩子就会印象深刻,知道这事后面有一个秩序,要遵守游戏规则,不遵守就要受到惩罚,这样的经验很重要。5、孩子的沉默不是对抗其实父母更多的是表达态度。这个态度如果很鲜明、简洁,比如“我认为你不该这样做”,就会产生矛盾。父母一定不要强迫孩子。如果总是需要孩子说“是”,就有点过于依赖孩子,说明父母内心的安全感、稳定感、和谐很大一部分都希望从孩子态度里获得,应该说这样的父母缺乏一些心理能力。实际上,家庭里面的争吵总是双方都不认输才会发生,只要有一个认输,争吵就不会继续。比如打架,两个人都要打才行。下棋,两个人下得越精彩越投入,双方厮杀就越激烈。如果一方不玩了,另一方怎么想厮杀都无法进行。家庭里也是这样,必须要有一方沉默才能结束矛盾冲突。孩子并不处于权威的位置。如果建议爸爸妈妈沉默,孩子的位置就显得太高了,所以建议孩子要沉默。沉默就是一个态度,比如“我不想玩这个游戏了,今天的争论到此结束”。父母也应该懂这个意义:孩子不想讨论事情了,只是愿意听、听完就完了,那就要学会把嘴闭上。如果爸爸妈妈认为孩子的沉默是对抗,就恼羞成怒,那是父母的问题。父母需要马上得到结果,代表了一种不太成熟的心理,比如他们自认为特别权威,不应该被冒犯。所以我想说,良好的关系是种相对自由、和谐、彼此尊重的关系。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更多要靠引导,引导的关键在于给孩子选择空间,但同时要让孩子明白:他必须为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本文由培训无忧网卓育英才专属课程顾问整理发布,欢迎关注培训无忧网青少年心理培训频道或添加老师微信:15033336050。...
2021-11-26点击量:197
有些家长克制不住自己对孩子的担心,要孩子外出时随时报备、保持联络,甚至会监督他们去哪里、跟谁去。专家提醒爸妈注意,别再用“关心”之名合理化自己的监视行为,那只会造成孩子的谎言和隐瞒。放弃你可以决定小孩未来的想法如果我们重视自由与责任,就必须要尊重孩子,让他们有权利控制自己的人生,我们不可以将自己的目标套到他们身上。为了学习责任感,孩童必须要学习如何帮自己做决定,唯一的学习方式就是透过练习。所有的家长都会关心他们自己孩子的未来,试着不去控制很困难,但越努力控制越会得到反效果。当我们试图决定孩子命运时,就阻止了他们主控自己生命的权利;当我们试图在日常生活的道路上引导孩子时,就阻止了他们控制自己的生命,并从错误中学习的机会;当我们给予孩子他们需要但不想要的建议时,就减少了孩子在需要时,向我们寻求意见的机会。当一个“信任式教养”的父母作为一个信任式教养的家长,你必须要常常提醒自己,那是你的孩子,不是你。所谓的“复制”其实不是字面上的意思,它不会制造另外一个你。你会随机贡献一半你的基因,你的伴侣提供另一半,两个人的基因会混合制造出一个拥有全新基因的人,也许会拥有一些你们的特色,其实大部分都不是你,甚至不能说孩子是你的。你的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每个孩子被带到这个世界上,生长、学习并开创自己的人生,你只是制造孩子的基本环境,应该努力扮演好自己角色,提供他们所需要的东西,不要认为你需要对孩子的发展负起任何责任。不论孩子成功或失败,都是因为他们自己的关系,不是因为你。衡量成功的人是孩子,不是你。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不开心的律师、医生与企业家,同时也有很多开心、满足的上班族与清道夫。工作上的成功并不代表生活上的成功,任何职业都有快乐与不快乐的人,如果你觉得不是在过自己的生活,怎么样都不会快乐的。这些听起来都像老生常谈,但有太多人在照顾孩子时,忘记了这最重要的事情。在一系列大规模调查中发现,美国富裕市郊家庭长大的高中生,往往比在较贫穷社区长大的孩子更为焦虑与忧郁,使用毒品比率也相对高,有这些问题的孩子都承受着父母所给予的庞大压力。研究也显示,与家长精神的贴近程度,对孩子有负面或正面的影响,被家长送去参加不同的活动时,会产生焦虑与忧郁;当家长与小孩一同享用正常的晚餐时,焦虑与忧郁就会相对减少。精神上与家长的贴近程度,对孩子来说是相当重要的。当家长相当在意孩子的成就时,贴近程度就会被削弱。如果双方只是轻松的共度时光,就能增进贴近感。信任式的家长享受孩童的陪伴,并不会将小孩视为计划的一部分。不要尝试监视孩子的活动信任式的家长会克制自己,不要随时与孩子保持联络、监督他们的活动,或问他们发生什么事。现代的科技要监督孩子的一举一动相当容易,可以透过隐藏式摄影机观察孩子的活动、检视他所看过的每一个网站,甚至要求他随时用手机通报行踪与在做的事,也可以用卫星定位,随时知道孩子在哪里,就像在监督罪犯一样。你当然可以用“关心”合理化行动。但如果换作是你,会想要被这样监视吗?如果有人,例如你的先生或太太,这样监督、记录或评估你所有的私人活动,你会怎么想?这样的监视只会让人觉得“我不相信你”。我们不需要用现代科技展现不信任,透过持续与详细的询问每个活动也有一样的效果。一个信任的家长不会要求要孩子报告每一分钟的活动。每个人都有隐私权,同时也有机会在不被人批判的状况下尝试新的事物。太过详细的询问只会造成谎言与隐瞒。专属课程顾问整理发布,欢迎关注培训无忧网频道或添加老师微信:15033336050。...
2021-11-26点击量:162
一切从“爱”开始。人生的成长开始,也就是教育的起点。然而,那是什么样的“爱”?要教的不是如何找到工作,而是如何享受人生!许多父母让子女受良好教育,督促孩子获得好成绩,顺利进入热门科系毕业成材,甚至期待他们将来功成名就。以世俗眼光来看,无可厚非。但教育的本质真是如此吗?即便教改多年,多数父母仍以爱为名,深怕孩子输在起跑点,填满很多不必要的学习,拔苗助长之下,结果反而适得其反,使得孩子失去主动学习的动机,乃至视学习为畏途。人生可以有两条路,一条叫“好路”,一条是“对路”。鼓励孩子拼命读书、挤进明星高中,考进大学,是最让人安心的一条“好路”。然而,20、30年过后,孩子未必能拿出好的人生成绩单,可能因为缺乏热爱,变成只是求得一份工作而已。如果适才适性,选对的路才能走得长远,所以,“教育不是教孩子有一天变成工作者,而应该是利用工作,变成享受者”。要让孩子成为千里马,家长就要做个有耐心等待的伯乐。起跑点上的输赢,绝对不是关键。“成绩分数不是人生圆梦的方法”。科举制度从隋代至清末886位状元,如今还有多少人的名字留下?然而不少名落孙山的“输家”,却因个人才华与志趣而名留青史。唐代大诗人杜甫、《聊斋志异》的蒲松龄、《西游记》的吴承恩、《红楼梦》的曹雪芹、三次落榜后完成《本草纲目》的中医药学家李时珍、明代大画家唐寅、一代抗倭名将与兵法家戚继光……一一细数,不胜枚举。以今日的眼光来看,这些历史知名的“鲁蛇”,在其投入的领域中,却成为专业大师。终生学习,才是真正让自己“专业”的方式!当考试成绩不再是决定人生成就的关键,接着就得探究考试制度以外的途径。教育是“教一个人变成专业者”,应打破崇尚类似科举制度的教育桎梏,为孩子的学习找到活路与方向。然而要成为专业者,需要长时间的养成教育。这种教育就不仅限于学校教育,而是终生学习。现今脑神经科学研究证实大脑具有可塑性,脑神经细胞可以再生,但需要不断刺激加以活化。致力于心理学实验与社会学研究的加拿大作家葛拉威尔(MalcolmGladwell)调查统计后提出“一万小时法则”,认知心理学家与神经科学家丹尼尔.莱维坦(DanielLevitin)也认为,人类脑部确实需要这么长的时间去理解和吸收一种知识或技能,然后才能达到专家级水平。“读书真正的意义不是换取分数,而是读书以后,学习到什么再去读书。”学习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持续阅读,不断更新知识,才能在累积丰富的知识后成为专业者。以李安为例,曾是联考的落败者,但不断磨练与学习,之后成为大导演,仍然孜孜不倦,为了拍出好电影,大量阅读,搜寻灵感,极力挖掘好作品。当然,学习任何知识或技能,并非只有阅读。例如音乐演奏家的持久练习、运动员大量的锻鍊技巧和体能,NBA著名的“篮球大帝”乔丹,他能成为超越一流球员的秘诀无他,就是每天比别人多练投篮300次。好莱坞知名演技派巨星梅莉史翠普,为了演出撒切尔夫人,大量吸收相关资料,不断揣摩当事人纪录影片的言行举止,半年之后,终于传神的诠释这位历史人物。这些各行各业的专业人士,无不是透过下苦功才能有所成就,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古今中外皆然。学习,除了阅读,教育最重要的基础,就是培养兴趣。“兴趣在教育专家眼中叫做捷径”,是学习与成就之间最短的距离。同样道理,如果身为父母,对自己的工作并不热爱,而是苦于工作,怎么会得到乐趣和成就感呢?孩子长大后也会做同样的人生抉择。父母若要给孩子的未来指引一条“对路”,最好教他们“乐在工作”,而兴趣就是其中最大的动力。教育有两项很重要的理念,第一当然是教,而教之中的身教,影响力更深。第二就是等待,孩子的成长需要历经岁月的淘洗,别人的成功经验未必能够复制,把孩子的责任还给孩子,让他们学会为自己做最好的抉择。人生是一条长路,何惧输在起跑点上?真正的教育,其实是赢在终点!本文由培训无忧网卓育英才专属课程顾问整理发布,欢迎关注培训无忧网青少年心理培训频道或添加老师微信:15033336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