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10 11:43:10|已浏览:171次
城市是人类这一群居生活物种的主要生活空间,它是一个中间层,让人类间接地生活在自然环境中,既能利用到各种自然资源,又能一定程度上保护自己免受来自自然的威胁。聚落就像是人类的一层外膜,而城市则是这层外膜的高级形式:它允许自然界的物质进入膜内,进行加工和消费,最后把余物排出膜外。
世界各地的城市风格往往迥异,这是在由自然资源、气候条件和地理隔离共同作用下产生的一种叫做“文化”的变量。同样为了遮蔽阳光和风雨,在东亚地区和欧洲的建筑材料却有所不同。这种建筑层面的差异,进一步影响了城市的整体风貌。这种整体风貌的历史连贯性,就是人们常说的“文化”,也是不同的城市之所以带给人以不同美的感受的根源。
它们的功能性内涵相通,只是最终表达的形式有差异。在表面差异下,实现的核心功能是相同的:各种效用的高效配给。这里我借用了微观经济学中“效用”一词来表达城市生活的概念,其本义是指“对于消费者通过消费或者享受闲暇等使自己的需求、欲望等得到的满足的一个度量”,放到城市这个语境里,则特指在时空层面,城市如何成为一个更加高效和公正的“需求交易场所”。譬如中国唐代城市中设置固定的市,到了宋代时则打破了固定的空间和时间禁锢,大街小巷均有交易买卖的场所,同时出现了夜市。
城市研究的一个重要意义就是去探寻达成这一效用时空配给平衡的方法,而城市规划则是去使用这种方法去落实这一平衡。一个传统的定义城市规划的视角是,城市规划是做计划的。这个计划,既有从零开始的新建计划,也有在现存城市基础上的更新计划。不过,无论是哪一种,其本质也都是在做同一件事:努力达成效用时空配给的最优化。
在过去,特别是工业革命以前,城市的格局可以长时间不发生太大的变化,那个时候的城市规划编制周期比现代要长得多。城池的营建以满足统治阶级的需求为主,往往带有军事意义。而现代的城市规划之所以编制的周期大大缩短,五年左右就要进行一次修编,是城市化进程迅速、上次的规划方案的预测与蓬勃发展的现实偏差较大的缘故。城市规划的修正,或者说对于城市应该如何经营的策略之调整,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会变得越来越频繁。
这个道理不难理解,同样的工程,过去的建造技术可能需要10年,今日的建造技术可能只需要5年,未来的建造技术可能可以进一步缩短到2年。伴随着周期缩短的是调整幅度的缩小和精细化。从用地尺度的功能色块,到街区,再到建筑;从二维平面的控制,到三维空间的控制。这些好比滴灌精度的城市空间管控在香港和新加坡之类的城邦政治实体已经逐渐先以非法定图则的形式成为了现实(譬如,香港法定图则中CDA地块的精细化管理)。对城市内在功能机制的了解越透彻,就可以提出越为精细和动态的规划管控策略。目前的主要短板就在于,对于城市这一复杂系统缺乏有效的模型构建,更依赖经验。
如果有一天城市研究之于城市能像解剖学之于人体那样,那么城市规划之于城市问题就有可能像现代医学之于疾病一般了。现在规划理论虽然部分有效,但其范式终归是中医式的。
本文由培训无忧网优路教育课程顾问老师整理发布,希望能够对报考城市规划师的学生有所帮助。更多课程信息可关注城市规划师培训或添加老师微信:15033336050
注:尊重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和链接 https://www.pxwy.cn/news-id-3520.html 违者必究!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由培训无忧网编辑部人员整理发布,内容真实性请自行核实或联系我们,了解更多相关资讯请关注城市规划师频道查看更多,了解相关专业课程信息您可在线咨询也可免费申请试课。关注官方微信了解更多:150 3333 6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