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16 17:02:28|已浏览:286次
电视纪录片的剪辑技巧有哪些?纪录片是高品位的影视形态。电视纪录片创作已有半个世纪的历史了,以历史学、社会学、传播学的观点看,纪录片通过多种纪实手段可以深刻地达到解释历史、分析现在、导向未来的作用。下面是电视纪录片的剪辑技巧,一起来了解下吧:
【电视纪录片的剪辑技巧】
镜头转换的逻辑基础
一部电视纪录片通常包含几十个到几百个镜头,任意两个镜头之间的切换都需要剪辑者精心设置。画面剪辑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同一目的可以有不同的剪辑方法,甚至很难说哪一种是***方案。但无论如何,它必须要遵守观众心理感受的一般规律,也就是说,镜头的转换必须符合一定的逻辑要求。
符合生活的逻辑。在纪录片中,要想把动作或事件的发展过程通过镜头组接清晰地展现在屏幕上,必须注意时间的连贯和空间的统一。首先,动作或事件的发展离不开时间的因素。时间的连贯性是画面流畅的必要前提,剪接时忽视了这一点,就会造成逻辑混乱。表现一个书法家的创作过程,如果上一个镜头是写完字盖印章,后面又接一个正在写字的镜头,就不符合生活的逻辑了。其次,动作或事件是在一定的空间内进行和发展的,这就要求剪辑者时刻注意统一空间的概念。统一空间是指为了表现一个空间内发生的活动,一组镜头所展现的空间保持一致。这种空间的统一感是靠环境和参照物体现的。
符合观众的心理逻辑。观众欣赏艺术作品,是一种积极的思维活动。电视画面的切换就是人们注意力转移的转换,镜头的长度就是人们兴趣度的长度,镜头角度、景别的变化就是人们观察事物时视点的变化。远景用来介绍大场面的环境,全景用来介绍整体人物或环境,中景用来介绍人的位置、状态及相互关系等,近景或特写用来突出人物表情、动作等观众感兴趣的细节。除了视觉感受规律以外,还有观众对于情绪的感受、对于内容的感受、对于内涵外延的感受等。
纪录片《我的小学》的结尾,随着主人公和同学们琅琅的读书声,镜头由课堂里转换到学校外景,再转换到村庄全景、天空,很好地渲染了气氛,也让人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如果镜头一直是在教室里,会减少很多情感的色彩。因此,镜头的转换必须综合考虑观众的心理需求。
符合艺术的逻辑。艺术表现有内在的逻辑,也就是说,艺术家运用独到的方法和技巧,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和思想感情。如视觉节奏的控制,通过镜头长度的变化,可以在观众的心理上产生完全不同的情绪。依次变短的镜头组接,可以造成紧张的感觉,而较长的镜头组接,则有一种舒缓、平稳的情绪效果。视觉隐喻的运用,纪录片通过两个画面的对列造成一种比喻效果,产生一种新的含义。声画分立的运用,声画分立是指画面和声音不一致,通过声画的冲突效果产生某种寓意。如纪录片《雕塑家刘焕章》的结尾,镜头从刘家慢慢拉远,而斧凿声却越来越响,这种变形处理造成一种意犹未尽、昂扬向上的意境。
镜头转换的基本原则
谢尔曼在《论剪接艺术》一文中指出:“每做一次剪辑,都必须要有充分的理由:把注意力从一个形象转换到另一个形象,不论转换得如何流畅,只有在为了一个特殊的戏剧性理由时,剪接才真正起作用。”因此,需要从整体的角度去理解以下的这些剪辑原则.
避免产生视觉跳动。视觉跳动感是一种很微妙的心理现象。画面和画面的转换,本身就是一种视觉形象的中断。景别的改变,从全景到中景,是一种较大幅度的空间位移,主体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但通常得到的是视觉连贯感;而相同背景中的主体错位,人物访谈中经过剪切后的断点,只是一种很小幅度的位移,却会造成视觉跳动感。究其原因:景别、视角的大幅度变化,符合观众了解事物的心理需求,因此感觉流畅;而景别、视角的微调不符合观众的心理预期,故而感觉跳跃。除了景别、角度的因素,色彩和影调也会影响画面的连续感。表现同一场景的一组镜头,应当尽量保持色彩和影调的一致,否则也容易产生视觉跳动。
主镜头和插入镜头。主镜头是为了展现事物或动作的完整面貌而拍摄的镜头,是一个段落的主导部分,相对来说持续时间较长;插入镜头是在主镜头的进行中,穿插一个和主镜头中的内容有关的镜头。
插入镜头的作用有很多种,有的可以突出细节,满足人们深入了解事物的心理需求;有的可以烘托气氛,通过画面的变化强化心理感受;有的可以用插入镜头省略一段中间环节,使动作或事件显得更紧凑;有的可以掩盖同期声剪辑造成的画面跳动;有的可以起过渡的作用,使两个不连贯的镜头连贯;有的可以表现主镜头内主体人物看到的东西,或想象到、回忆到的情景;有的可以体现一种因果关系;有的提醒观众注意与主镜头相关联的另外一个场景等等。
画面内运动的剪接点。电视纪录片一般都会对冗长的动作过程进行裁剪,在用若干动作片断来表现完整的动作时,需要剪辑者选择合适的转换时机,使不连续的动作变得顺畅。例如:镜头在动作的某一个停顿处切断,新的镜头再从下一个动作的启动处开始;或者利用插入镜头,使两部分动作场景有机地连接起来,从而省略了两部分之间的过程。表现一个人登山,第一个镜头他开始上山,然后接一个插入镜头――脚的特写,而下一个镜头他已经登上了山顶。三个镜头就艺术地表现了登山的全过程,镜头组接丝毫没有突兀的感觉。
镜头运动的剪接点。镜头运动的连接,最基本的规律是静接静、动接动,这样容易保持视觉的和谐感。所谓静接静,指的是固定镜头之间的连接。静接静可分为几种类型:一是前后镜头内的主体都是静止不动的,如大楼和广场、照片和画、蓝天和草地等,镜头连接的主要依据是内容的关联;二是前后镜头内的主体都是运动的,如开动的火车和起飞的飞机、跑步和跳高等;三是一个镜头内的主体静止,另一个镜头内的主体运动,一般说来,要选择运动主体暂时停歇的点进行镜头转接,这样两个镜头内主体的状态可以基本保持一致。所谓动接动,是指推镜头、拉镜头、摇镜头、移镜头、变焦镜头等运动镜头之间的组接。
这类动态镜头的连接,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镜头运动的方向和速度尽量保持一致,使前后镜头不至于产生明显的运动节奏改变;其次,连续若干个运动镜头的组接,应该去掉起幅和落幅,在镜头的运动中切换,给人一种绵绵不绝的感觉;另外,如果镜头的运动与主体的运动同时存在,就要综合考虑两种运动的因素,谨慎选择剪辑点,确保画面转换的流畅。
除了静接静、动接动,也有动静相接的情况。动静相接要注意下面几点:首先,可以利用固定镜头内主体的运动态势,使之与运动镜头的态势保持一致,如一个小船驶入画面的镜头,接一个从小船上移拍水面景色的镜头,就显得顺理成章;其次,可以利用镜头被动运动的特性,如前一个镜头是一个人在车上凭窗眺望,后一个镜头是车窗外流动的景色,因为后面一个镜头是“被迫”移动的,所以具有近似于固定镜头的特性,和前面的固定镜头接起来丝毫不感到突兀;此外,两组镜头反复地动静相接,还可以体现两个场景强烈的对比,如快与慢、变与不变、现代与古典等等。
段落转换的基本方法
电视片的最小单元是镜头,一组镜头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段落。段落的转换是电视片内容的要求,如同写文章,一段内容结束要另起一段。段落的划分和转换,可以使全片的条理和层次更清晰。段落转换的方法很多,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利用电视特技进行转换,另一类是通过直接切换进行转换。
电视特技转场。利用特技进行段落之间的转场,在内容区别较大的两个段落之间用得较多,其特点是容易形成明显的段落层次。可用于转场的特技主要有:淡入淡出,前一个画面逐渐暗下去,后一个画面逐渐亮起来,一般用于时间、空间的大幅度变化,段落感最为显著。叠化,上下两个画面有几秒钟时间的重合,一般用于时间、空间的小幅度变化,叠化的段落感不是很鲜明,而视觉感受最为流畅;因此,除了用于段落之间的过渡,还可用于一般镜头之间的连接。
定格,前一段落的结尾画面作定格处理,使人产生暂告中止的感觉,接着下一个段落开始进行。比较适合不同主题段落间的转换。系列纪录片《海外安徽人》中,有很多介绍不同人物的段落之间的过渡,都用前一个段落中人物形象的定格来转场。此外,还有翻页、划变、三维等许多转场特技,可以创造丰富多彩的视觉感受。
直接切换转场。直接切换转场也叫无技巧转场。它不用特技来“承上启下”,而是用镜头的直接切换来过渡两段内容,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片子的节奏。常用的直接切换方法有以下几种:利用两极镜头转场,这种方法往往在较大的段落转换时使用,利用反差很大的两极景别可以造成强烈的对比效果。纪录片《一个画家的诞生》中,前一个段落是画家作画,以画的特写结束。紧接着是江南水乡的大全景,开始了画家深入生活的下一个段落,层次清晰明了。
利用特写镜头转场,特写镜头作为一种插入镜头,基本上看不出周围的环境,可以在不同的段落中合理地出现。所以,用特写镜头来进行段落之间的转场,容易制造连绵不断的错觉,有着连贯的视觉感受。利用形态因素转场,就是上下镜头具有相似的主体形象,利用形态近似的和谐感,达到视觉连续的目的。如前一个段落是夜景,以一个月牙的特写结束,紧接着是一个和月牙一样形状的小纸船的特写,镜头拉开,是一个小女孩在家里折纸玩,自然而然地过渡到下一个室内的段落。此外,还有利用动势转场、利用遮挡转场、利用声音转场等等。
注:尊重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和链接 https://www.pxwy.cn/news-id-28833.html 违者必究!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由培训无忧网编辑部人员整理发布,内容真实性请自行核实或联系我们,了解更多相关资讯请关注影视制作频道查看更多,了解相关专业课程信息您可在线咨询也可免费申请试课。关注官方微信了解更多:150 3333 6050